Article| Image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6, Issue 12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612 » 美国中期选举:布什政策遭遇民意挑战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美国中期选举:布什政策遭遇民意挑战

Year:2006 Issue:12

Column: 环球专递

Author: 本刊记者 刘嵘

Release Date:2006-12-01

Page: 30-33

Full Text:  


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就中期选举结果发表讲话后黯然离去。

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就中期选举结果发表讲话后黯然离去。

11月7日,倍受世人瞩目的200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拉开帷幕。说其受瞩目不仅仅是因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内部政治格局牵一发都可能会对国际形势产生动全身的效果,还因为近年来,美国政坛无论是总统还是国会参众两院都是由共和党把持,显示出"一党独大"的局面。特别是"9·11"之后,美国政坛鹰派崛起,布什总统打着"反恐"的旗号推行强硬的单边外交政策,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让美国陷入了自越战以来最大的泥潭。此时此刻举行的中期选举更像是对布什政府及其伊拉克政策的一次全民公投。

受到高油价、经济安全感降低、政府对"卡特里娜"飓风反应迟缓以及"窃听门"、"情报门"、"虐囚丑闻"和"秘密监狱"被曝光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布什政府的支持率每况愈下,特别是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但伊国内局势却不断恶化,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美军伤亡人数不断上升(最新数据显示:驻伊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2800人),多数选民担心美国正走在错误的轨道上。


11月7日,在科罗拉多的爱德华兹,3岁的卡米尔·约翰逊正耐心地等待母亲投票。当天是美国中期选举的投票日。

11月7日,在科罗拉多的爱德华兹,3岁的卡米尔·约翰逊正耐心地等待母亲投票。当天是美国中期选举的投票日。

据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显示,60%的选民不满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和工作表现,只有40%的选民支持布什。而在2002年中期选举和2004年总统大选中,布什的支持率分别是67%和53%。支持率下滑如此严重,这也是自1950年杜鲁门总统以来,美国总统在中期选举中所获得的最低支持率。选民表示,他们出来参加投票主要是为了显示对布什的反对,而伊拉克问题是选民最不满意的地方。


在弗吉尼亚州的一处投票站,投票箱旁边的宣传海报上写着:

在弗吉尼亚州的一处投票站,投票箱旁边的宣传海报上写着:"你做了所有你能做的了吗?"鼓励选民通过投票表达自己的意愿。 3月18日,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三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美国各地纷纷举行反战游行在芝加哥街头,示威者高举着"布什下台"的标语牌。 Getty Images/CFP 供图

美国民众对布什政府的不满最终归结到对国会未履行制衡总统权力的失望。作为国会多数党,共和党本应发挥作用,质疑总统不合理的政策,阻止这些政策出台。但是,"众议院的共和党人非但没有尽职抑制(政府的)放肆行为,还致力于消除总统所受的限制,任其为所欲为。"《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如是说。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认为,共和党的这种"不作为"是招致选民集体转向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在中期选举即将开始前,共和党内部再爆丑闻。先是鲍勃·奈伊等数名议员涉嫌收受国会"超级说客"阿布拉莫夫的贿赂,再到议员马克·福利被曝曾向在国会实习的中学生发送内容露骨的性骚扰电子邮件,这些丑闻都对共和党议员的整体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媒体称,福利甚至可能成为"压垮大象(共和党的标志)的一根稻草"。尽管为挽救大选颓势,白宫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消息:10月11日,布什宣布政府提前3年完成将财政赤字削减一半的目标;近期美国的汽油价格突然急剧下降;萨达姆被判处绞刑……但效果甚微,大多数选民们显然已经拿定了主意。


8月3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就伊拉克、阿富汗与全球反恐怖战争举行听证会。混乱的伊拉克局势令与会作证的拉姆斯菲尔德面露难色。

8月3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就伊拉克、阿富汗与全球反恐怖战争举行听证会。混乱的伊拉克局势令与会作证的拉姆斯菲尔德面露难色。

11月9日,随着明尼苏达州州长选举的结束,美国中期选举落下帷幕,民主党大获全胜。在国会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一举拿下435个席位中的229席,在众议院里扮演了12年少数党后,终于重新夺回控制权。在参议院选举结束后,民主党最终占据51席,超过共和党两个席位,这标志着民主党在国会的全面胜利。而在州长选举方面,民主党坐稳了28个州的州长职位,从而结束了自1994年以来共和党控制半数以上州长职位的局面。


11月8日,民主党在美国众议院选举中获胜后,民主党的众议院领袖南希·佩洛西出席新闻发布会。

11月8日,民主党在美国众议院选举中获胜后,民主党的众议院领袖南希·佩洛西出席新闻发布会。

共和党毫无悬念地全面落败,引来国际舆论的一片交口称庆。11月9日的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民主非常美好的一天》的社论,同日的英国《卫报》立场更鲜明,社论标题干脆就是《谢谢你,美国》。美联社资深记者特伦斯·亨特在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对布什总统感到‘愤怒’,对持续3年多的伊拉克战争感到厌倦,美国选民发出了‘变革’的清晰呼声。为确保他们的声音能被听到,选民们12年来第一次把共和党人掀下了(众议院)权力宝座。"

民主党在众议院的胜利,无疑将改变华盛顿的权力格局,并对美国的诸多政策产生重大影响。11月8日,就在中期选举的初步结果刚产生的时候,布什总统突然宣布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由曾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罗伯特·盖茨接任。就在数天之前,布什还表示拉氏将继续工作直到任期结束。尽管布什否认拉氏辞职与中期选举有关,但拉氏的离去显然意味着布什的伊拉克政策乃至整个反恐外交策略的转变。专家分析,更换拉姆斯菲尔德将可能意味着驻伊美军更早撤离,另外,美国对朝鲜半岛核危机以及对伊朗核问题的政策也将陆续发生更富灵活性和建设性的变化。新美国基金会研究员迈克尔·林德撰文称,随着"布什—拉姆斯菲尔德原则"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失败,无论下一届政府控制在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手中,都可能回归"鲍威尔原则"。就像当年越战后从福特到里根的历任总统在出兵问题上都小心翼翼一样,今后几任总统在使用武力时可能都会选择谨慎态度。

随着民主党全面控制国会,一直对布什政府政策批评甚为严厉的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首位众议院女议长。有分析认为,面对民主党的挑战,布什政府将进入其执政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甚至可能成为"跛脚总统"。但更为国人关心的是,此番美国政坛的变动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美关系的走向呢?

近日,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都发表文章对今后中美关系做出预测,它们无一例外地认为易主后的美国国会将对中美关系造成一定冲击。美联社在一篇题为《中国预见中美之路将崎岖不平》的报道中称,美国新一届国会是否也能熟练地处理好中美关系让人担心。路透社的文章则认为,以佩洛西为首的美国会众议院将会加强对中国贸易和人权纪录的审查,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美关系。


11月3日,美军上尉马克·派恩的葬礼在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公墓举行。3周前,他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遭炸弹袭击身亡。截至11月1日,驻伊美军的死亡人数已增至2819人。

11月3日,美军上尉马克·派恩的葬礼在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公墓举行。3周前,他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遭炸弹袭击身亡。截至11月1日,驻伊美军的死亡人数已增至2819人。

实际上,每一次美国国内政坛势力重组后,都会出现短暂的中美关系动荡时期,但随着双方沟通和两国合作的增加,美对华激进势力就会趋于务实和低调。美国国内关于发展稳定的中美关系的共识已经成为主流,而且声音越来越响亮。尤其是在世界格局发生微妙变化的当今,中美在朝核问题上还需要密切合作,中国作为美国眼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定义已经得到了美国朝野的共同认可。毕竟最终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仍将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的对华政策正是在其整体战略利益的框架中制定的,个别国会议员的取向将难以左右中美关系大局。

编辑 刘嵘


链接:美国中期选举
根据美国宪法,国会是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共有议员100名,每州2人,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众议院共有议员435名,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大约每50万人选1人,任期两年,期满后全部改选。国会选举每两年一次,其中一次与总统选举(四年一次)同时举行,另一次则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被称为中期选举。中期选举通常在当年11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举行。
今年中期选举改选了众议院全部435个议席和参议院的33个议席。另外,在美国全国50个州中,有36个州同时举行了州长选举。

链接:拉姆斯菲尔德
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1932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德国裔家庭,1954年毕业于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1975年,拉氏被当时的福特总统任命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拉氏再次应邀出任国防部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度出任国防部长的人。拉姆斯菲尔德被公认为美国政坛的"鹰派旗帜",他与副总统切尼、副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一起被称为"强硬三人帮",在主导着布什政府的安全与防务政策。
作为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直接策划并指挥着美国所有的对外军事行动,是坚决的主战派。他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完全不同于政府高级官员谨慎而含蓄的惯常做法。他经常说:"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恐怖分子,一定要斩草除根,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有无辜者受伤,责任在恐怖分子一方。"

链接:南希·佩洛西
南希·佩洛西,1940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一个政治世家,其父曾任巴尔的摩市长和5任众议员。从1987年至今,她一直担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议员,2002年当选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此次民主党在众议院获胜后,佩洛西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议长。
佩洛西经常以"国际人权斗士"自居,对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妄加评论。她一直主张把中国的"人权"问题与对华贸易挂钩,鼓吹所谓"解放西藏人民"的言论,曾连续10年投票反对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作为众院中国事务工作小组主席,佩洛西从不掩饰她对中国的不满,在重大涉华问题上,一直投中国的反对票。

链接:"鲍威尔原则"
1993年,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外交》杂志上撰文,列举了美国决策者在发动战争之前应该提出的几个问题:关键的国家安全利益是否受到威胁?我们是否具有明确而现实的目标?是否充分并坦率地分析了风险和代价?是否其他所有非暴力政策都宣告无效?行动是否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美国是否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上述考虑后被归结为"鲍威尔原则"。
"鲍威尔原则"认为,美国应审慎使用武力。不应动用军队开展旷日持久的镇压叛乱的战争或占领任务。军队的任务是击溃敌人的常规部队。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鲍威尔原则"的范例。老布什总统把这场战争的目标限定在: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而不是推翻萨达姆。在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的领导下,美国动用优势兵力轻松实现了这个目标。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25